![](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5-min.png)
——本文约1800字,阅读需6分钟
昨天,一篇《北京不欢迎你》开始在网络热传,作者搬出北京奥运会时的歌曲,以一种道德逼问和略带悲情的姿势,吐槽北京的人口疏解和“整治拆墙打洞”,言外之意无非是“说好的欢迎呢”。
在北京时间“锐评”看来,从上次某不入流写手开始,用略带意识流的抒情手段来讨论现实社会问题,进而甩锅给北京的小把戏,已经不新鲜了。只不过一些自媒体在缺乏选题和眼光时,拿出来充数赚取口水的垃圾桶而已。
而这次作者在新垃圾桶上还是下了些功夫的,比起某写手气死小学数学老师的计算能力,他好歹知道列举数据:每天有17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被拆除,8家低端企业被退出,110户灰色空间租户被清理,1047人从北京城六区向外移居。
但这位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在违法建筑被拆除时,合法建筑正在迅速拔地而起;在低端企业被劝离时,金融、科技这样的而高端企业仍然涌入北京;脏乱差的菜市场被便民菜站取代,清理掉的灰色空间可以减少一把火或者一场煤气中毒消逝的生命,每天有人向外移居是也有大量的人在涌入城区。
锐评君倒是很好奇,这位作者的家乡或者他曾经见过的城市,有哪里是从来不拆除违法建筑,从来没有企业搬离,从来不清查灰色空间,人口只进不出的?如果真有这样神奇的地方,就算是它再欢迎,恐怕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
在这样偏颇的数据基础上,这篇文章先是用人口疏解过程中企业的变迁来说明外地人的生活艰辛;再用“贫困人口集中分布于内城二三环以内、石景山地区及南郊部分地区”来说明“北京不一定欢迎北京人”;甚至还把“整治开墙打洞”和“内城居民可能都面临着收入减少,生活成本上升的未来”挂起钩来。以此印证文章提出的“在中国,你很难找到真正具有包容精神的城市”。
但首先,这位作者计算贫困人口的标准是2007年和2013年的“低保线”,而北京低保标准是不断调整的,2017年是800元/月,而2007年只有310元/月,说明北京的福利越来越好,怎么能认为是贫困人口的分布发生变化呢?这篇文章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刻舟求剑”。
其次,对于“整治开墙打洞”的怨念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开墙打洞”是违法行为,而不满者的理由,无非是影响了受益于违法建筑的商户,同时一些外地游客也以此认为“北京没什么可玩的”,甚至认为北京就是失去所谓“活力”。
但“整治开墙打洞”并不代表驱逐所有商业企业,商户利益如果基于“开墙打洞”这种违法行为的,麻烦制造者应是最初开墙打洞的业主或商户。事实上改建房屋、开墙开窗是有审批程序的,并不是绝对不行,但这些人为了省事儿或者省钱,私自进行改建,导致出现了违法建筑,怎么会把责任反而推给“整治行动”这种纠错的做法呢?难道不是法治规范文明的城市才更有活力么?
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士认为,或许城市管理法规本来就不合理。但这些法治思维匮乏的人不明白,姑且不讨论北京的城市管理法规经过合法程序代表本地民意,即便认为法规不合理也要通过法治的渠道去改变,而不是通过违法来实现,更不能倒过来说违法行为就合理了。
正如同城市里的交通法规,你觉得不应该规定闯红灯罚分,觉得应该可以随便逆行,你自然有权利上疏人大请求修改法律,但是你违反了照样罚分扣钱。
而建设管理法规和交通管理法规都是行政法规,性质相同,认为开墙打洞属合理或者不应该整治的观点,就跟认为闯红灯合理或者不该处罚一样荒谬可笑。
这些人更加没有看到的是,城市中擅自开墙打洞等违法建设行为,可导致的后果一点不比闯红灯和逆行轻。去年10月10日温州发生塌楼事故导致22人死亡,而倒塌的就是一栋涉嫌违建的自建房。2015年1月24日,北京德胜门内大街发生坍塌,出现长15米、宽5米、深10米的大坑,也是拜一位外省人大代表违法建设所致。现在吐槽整治的人,将来真有违法建筑倒塌伤人,恐怕又要吐槽政府“管理不力”了。
仍然回到《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按这位作者的说法,“唱这首歌的明星里,有的被朝阳群众举报了吸毒,有的因不当言论已经不再受欢迎,有的因韩流而淡出”,但那些明星中刘欢、那英、孙燕姿、王力宏、韩红、梁咏琪、成龙等众多明星都依旧活跃在演艺圈,作者看不见那些风生水起的人,就盯着个别人的际遇不佳、行止不端,足见其心态实在有些不太健康。
北京这个城市,其实一直是保持包容态度的,对于来求职、创业、工作、学习、旅游的人都是欢迎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一样如此。
而来到北京的人,也像去其他大城市一样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比如你非要“违法开墙打洞”,那北京确实不欢迎你。你看哪里欢迎这样的,你就去哪里好了,走好不送。
文/北京时间评论员梁千里